光学工程学科简介()
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五十余载悠久历史,研究方向特色鲜明
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历史久远。早在1958年建校时,根据学校创始人王大珩院士的意见,就设有光学、光学仪器、光电技术、光学材料等本科专业。1981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硕士点。1989年被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1996年获军用光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国家将军用光学等调整为光学工程学科。1999年设立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5月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2012年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
学科本着与光电产业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注重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国防预研与型号工程相结合、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现已形成“空间光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先进光学设计与制造”、“光电对抗与目标识别技术”、“复杂光学系统测试与装调”等五个为国防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色鲜明、应用背景明确的学科方向。
优秀创新人才汇聚,平台、条件极大改善
学术队伍实力雄厚、学术思想活跃,汇集了973首席专家、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专家。拥有光电信息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吉林省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创新团队、吉林省先进光学设计与检测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等。
学科平台在数量和层次上不断提高,在原有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直属)重点实验室、空地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空间光电技术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半导体激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兵器试验场光测仪器检定站、中国兵器装备光电中心、吉林省光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长春光电信息产品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研平台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加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的先进光学制造中心、与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联合的光学设计中心都即将成立。国家特色学科建设经费及国防科工局条件保障项目经费投入的极大改善了学科的条件。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服务社会作用突出
光学工程学科着眼于国家重大重点工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瞄准国际前沿,发展高新技术,以解决光电系统设计、制造、集成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为特色,近三年来主持国家重大专项、973、863等科研项目102项。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7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5项。其中空间光通信技术与国际水平接近,其他研究处国内领先水平。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面向省内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近三年来为行业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向省内3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被长春市政府批准为“千名科技专家服务民营企业基地”。积极推进科普工作,承建了王大珩院士倡议的我国首个国家级专业科技馆——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制定的某试验规程已入选国军标,为全国光电测量标委会多项国家标准进行了评审。国家863、国家空间通信组网、中国兵器十三五光电总体等制定了发展规划,以及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国光学史等的编写工作。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术交流活动丰富
一流的学科平台支撑了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科学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优秀的人才,光学工程学科毕业的学生有科学家、院士、省部级领导、将军。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光电行业各个领域,近三年培养29名博士、349名硕士,招收(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4名;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6篇。张国玉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
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活跃,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办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国内与多家航天和中科院院所合作科学研究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近三年主办了第三届亚太先进光学制造国际会议(APCOM2012)第三届亚太先进光学制造国际会议、2012光电子与微电子国际学术会议、2011光学英才论坛、国际前沿光学成像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等十一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聘任了澳大利亚院士章亮炽、英国皇家院士蒋向前等一批国际知名教授。
五十载峥嵘岁月,半世纪桃李芬芳。光学工程学科将建设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源头、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外学术思想交汇贯通的交流窗口、产学研一体化的服务社会平台。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国家重点学科。